了解醫(yī)院最新資訊
“谷”入“水”以為“浴”也。以藥入水,沐浴其中,是為藥浴。中醫(yī)以中藥入沐浴之水,取中藥溫熱寒涼四氣以療疾,是為“藥水澡”,或“熏洗”,或“坐浴”或“足浴”,以求局部受用,標本兼治。而所配藥物,或為漂干備用,或為精心熬制,因病制宜,以行汗法,,意在疏通毛孔,排除污垢,使藥分直達病灶,藥效直證病果,兼有清熱解毒,驅風除濕,驅邪扶正之功效。足浴法是中醫(yī)沐浴療法諸法中的局部療法。
全身浴法亦稱為“水療法”,適用于神經衰弱、植物神經功能紊亂、雷諾氏病、大面積瘢痕攣縮、關節(jié)強直、關節(jié)炎、高血壓病、單純性肥胖、早期動脈硬化、胃腸功能紊亂、神經痛、神經炎、皮膚瘙癢癥、銀屑病(牛皮癬)等疾病。而局部浸浴法則根據(jù)所浴部位的不同而發(fā)揮不同效用。
古代認為人有“四根”——耳根、鼻根、乳根和腳根,其中腳根為四根之本。人老腳先衰,木枯根先竭,可見足之重要性。所謂“足寒傷心”,作為局部浸浴法的一種,足浴是以水之溫熱之性,藉本草中藥遇熱所開散的藥效,以蒸汽熏洗之法,滲透肌膚腠理之內,以期達致筋骨,和血理氣,通足部之涌泉、照海、太溪、水泉等穴位,使氣運血行,經絡常通,舒暢臟腑,達到“治未病”之效。
藥浴時間講究:飯前、飯后半小時內不宜全身藥浴。飯前腸胃空虛,洗浴時出汗過多,易造成虛脫。飯后立即藥浴會造成胃腸或內臟血液減少,血液趨向體表,不利消化,可引起胃腸不適,甚至惡心嘔吐。全身藥浴后應慢慢從浴盆中起身,以免出現(xiàn)體位性低血壓,造成眩暈、摔跤。洗浴時間不可太長,以半小時為宜。臨睡前不宜行全身熱水藥浴,以免興奮,影響睡眠。藥浴時,室溫不應低于20℃,局部藥浴時,應注意全身保暖。外用的藥浴藥液不可內服??芍貜褪褂?,用時加溫,一劑藥可使用數(shù)次,冬季一劑藥可使用5~7日,夏季可用2~3日。